摘要:
准确可靠的数据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规范运行的生命线,虽然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的现象确屡见不鲜,但处罚与监管也日趋严格。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只有六个字:要想活,必合规。企业环保合规越来越重要,需要企业经营者们重点考虑和长期建构。
碳排放交易,是指运用市场经济来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机制,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允许企业在碳排放交易规定的排放总量不突破的前提下,可以用这些减少的碳排放量,使用或交易企业内部以及国内外的能源。2021年7月16日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开市,碳配额进入交易市场。
准确可靠的数据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规范运行的生命线,但仅仅过了半年,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的现象确屡见不鲜,方式也“五花八门”。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主要有体现在以下这些地方。
第一,篡改伪造检测报告
检测服务机构通过可编辑的检测报告模板,篡改控排企业元素碳含量检测报告的送检日期、检测日期、报告日期、报告编号等重要信息,将集中送检伪造成分月送样、分月检测,并删除了原始检测报告的二维码。
第二,授意指导企业制作虚假样品送检
检测服务机构通过与控排企业签订的合同,承诺采取不当方式为企业“扭亏为盈,实现配额富裕”,并授意指导多家控排企业制作样品“蒙混过关”。
第三,报告编制不实,报告内容失真
检测服务机构通过瞒报、虚报等方式,修改重要生产数据,使报告质量控制缺失,原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受损,甚至出现单一项目存在多套数值不同的生产数据报表和煤质检测报告,用于应付检查。
第四,工作程序不符,核查报告质量差
检测服务机构编制企业核查报告时,存在报告“挂名”现象,实际签名人员并不参与实际核查工作。项目审核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技术复核把关不到位,核查报告质量差。
第五,核查程序不合规,核查结论失实
检测服务机构对控排企业碳排放报告中存在的检测报告造假、机组“应纳未纳”、参数选用和统计计算错误等明显问题“视而不见”。不核实数据来源及真实性,工作流于形式,履职不到位,核查报告结论失实。也未落实各项法规、指南要求,未对环评、排污许可等重要文件进行核实,核查工作走过场。
未来生态环境部将着重督促指导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对可能存在问题的技术服务机构及有关企业进一步调查,坚决查处数据虚报、瞒报、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进一步加强对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咨询、核查、检测服务行为,确保技术服务过程和结果真实、合规、公正,保障碳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随着我国环保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可以预见,企业今后面临的环保合规压力会越来越大。为尽量预防环保行政处罚以及环境刑事法律风险,企业制定并做好环境保护、环保合规工作,推进绿色生产势在必行。
作为企业,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部署及各种举措。针对现实,对症下药;面对未来,未雨绸缪。尤其是生产型企业来说,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只有六个字:要想活,必合规。企业虽是需要逐利生存,但也应重视环保合规,这样才能长久地可持续地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