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京津冀区域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了39.6%。在27日举行的环境保护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说,空气质量改善中,“人努力”约占70%、“天帮忙”贡献了30%;而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的科技成果支持了“精准施策、靶向治霾”。

据悉,2016年初,按国务院要求,中国工程院组织50多位院士专家,针对《大气十条》实施头三年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并做了预判,即到2017年底,全国和重点地区完成《大气十条》颗粒物浓度降低目标没问题,但北京要完成PM2.5年均浓度降到60微克/立方米左右,难度很大,冬季重污染天问题突出。
贺克斌说,如2017年气象条件与2016年基本相当,全面落实《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方案》,2017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可从2016年的73微克/立方米降到63微克/立方米左右,即“人努力”约占70%。最终是下降到58微克/立方米,这是2017年的气象条件比2016年有利,“天帮忙”贡献了30%。
2017年长三角区域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34.3%。贺克斌说,这其中,“人努力”占80%以上,“天帮忙”在20%以下。
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国家启动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28个研究工作组,对“2+26”城市长期驻点研究和技术指导。通过更精准的污染源排放清单和研究发现,“2+26”城市在不到全国3%的国土面积上,排放了全国10%以上的二氧化硫和挥发性有机物、15%以上的氮氧化物和一次颗粒物;初步探明,燃煤、工业生产、机动车等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PM2.5重污染的主要来源。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同类
我国首个核电工业操作系统发布,全面应用于华龙一号新机组
4月27日,我国首个核电工业操作系统——中广核“智能核电”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核电展期间正式发布。据了解, “智能核电”是中广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工业操作系统,融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
0评论2025-04-2911
国家能源局:将进一步加大核电关键技术研发投入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何洋27日在2025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表示,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关键技术研发投入,提高材料、燃料、软件、工艺等方面创新能力和水平,完善核电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小型堆、四代堆等新一代技术研
0评论2025-04-2913
坚持自立自强 突出应用导向 推动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
■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
0评论2025-04-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