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市环保局:以过硬作风打好治污攻坚战

2018-04-09 10:593690
 近年来,南京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引,以提升环境质量为主线,落实了系列工作举措,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尽管如此,我市产业结构重、煤炭消费总量高、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的现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与对标城市杭州相比,环境质量短板明显,与中央、省、市要求和群众对美好环境期盼之间仍有较大差距。

市环保局局长包洪新说,对标杭州,南京除了在自然生态本底方面存在差距外,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绿色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南京是全国重要的石化、钢铁基地,石化、钢铁、电力和水泥四大行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只有35%左右,但其煤炭消费量和大气污染物贡献分别占全市的95%和85%以上,杭州则已无钢铁企业。杭州煤炭消耗量仅为南京的1/4左右,全市无燃煤电厂。南京与杭州相比,GDP总量和人口规模相近,但工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排放量与排放强度均高于杭州。

二是环境质量水平存在差距。2017年,南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杭州少8天;我市优于Ⅲ类水体的比例明显偏低,劣Ⅴ类水体占比高。2017年,我市22个省考断面中,仅有10个断面能够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杭州市32个省考断面中,优于Ⅲ类水质标准的断面28个,全市范围内已全部消除黑臭河道,西湖水质明显好于玄武湖。

我市长江沿岸分布众多石化化工企业,长江生态与饮用水源安全存在风险隐患。

三是工作举措存在差距。杭钢半山与北大桥地区老工业基地基本实现关停,全市关停钢铁企业,完成500多家化工、冶炼、制药、印染等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关停搬迁。我市产业结构仍然偏重,“两钢四化”等大型污染排放企业的转型发展未实现根本性突破。我市治水工程的“重建设轻管理”现象较普遍,建设、管理与成效不匹配,治水力量仍需进一步整合。杭州落实“五水共治”,治水方式已实现清单化管理,从工程治水向管理治水转变,其治水机构的层级与力量均强于我市。

【如何追赶】

实施绿色发展工程。削减煤炭消费总量,推进重点企业转型发展,开展污染企业专项整治,实现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2018年煤炭消费量同比削减250万吨,到2020年,全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2700万吨左右;启动南化整体转型升级改造,加快金陵船厂和尧化地区重点企业搬迁工作,推动梅钢、南钢转型升级,控制钢铁产能;今年完成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整治,关停化工企业40家、整治铸造企业42家、化解船舶产能20万载重吨。

实施空气质量改善工程。削减挥发性有机物,强化工业企业废气治理,加强移动源污染监管,加强船舶污染控制,发展绿色交通,加强扬尘污染监管,开展城市裸露土地排查,强化干散货码头堆场扬尘污染控制。治理城市面源废气,开展餐饮油烟污染专项整治,全市域禁烧,严厉查处树叶、垃圾焚烧与违规露天烧烤等行为,严控秸秆焚烧。完成家具、船舶、工程机械、钢结构等行业169家企业VOCs综合治理;2018年底前,企业自备电厂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重点企业实施特别限排。

实施水环境治污攻坚工程。保障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加强入江支流与水环境提升,提升重点断面水质,加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深化工业废水治理,治理船舶码头废水,规范城市服务行业排水行为。2020年完成备用水源地建设;今年金川河、外秦淮河、北十里长沟西支、北十里长沟东支等省控主要入江支流基本消除劣Ⅴ类;完成江南六区45条河道水环境提升工程,实施玄武湖、莫愁湖、月牙湖等8处重要水体水质提升工程。

实施管理创新工程。严格考核追责机制,严格环境监管执法,开展专项督查审计,创新环境经济政策,实施好环保税改革。

“碧水蓝天是百姓的福祉。”包洪新介绍,通过实施一系列环境改善工程,我市要力争今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比例达到75%,PM2.5浓度达到40微克/立方米;到2020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比例达到80%,PM2.5浓度达到38微克/立方米;到2025年,空气质量主要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在水环境方面,今年地表水省考断面好于Ⅲ类水质比例要稳定在63.6%以上,省考断面劣Ⅴ类水质比例控制在4.5%以下;到2020年,地表水省考断面好于Ⅲ类水质比例要达到68.2%以上,全市域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同类
“天空神镜”列兵布阵:光热发电崛起 但行业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在青海省德令哈市,一场能源革命正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的戈壁滩上悄然兴起。尽管这里阳光炽烈、风沙肆虐,但却蕴藏着丰富的能源资源。即便在2月下旬,德令哈的气温仍低至零下七八摄氏度,北风呼啸,山巅积雪未融。

0评论2025-03-11134

加快推动中国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基于2025年两会背景的建言
当前,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正以科技创新和政策引领推动新能源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新型储能作为电网灵活性调节的关键支撑技术,是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实现“

0评论2025-03-11119

新型储能产业“长坡厚雪” 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进阶
一年春好处,奋进正当时。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能源领域的“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和“两新”(推动

0评论2025-03-11115

客服